助力稳住经济大盘,银行信贷投放提速增效。人民银行10月28日最新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其中,工业中长期贷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绿色贷款等增速较快。与此同时,近期陆续披露的三季报也显示,多家a股上市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业内人士认为,四季度银行体系信贷投放仍将保持一定增速。
大行为主力 信贷保持“放量”投放
人民银行统计,2022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
前三季度信贷保持“放量”投放在多家a股上市银行的三季报中也有所体现。尤其是以大行为“主力”的信贷投放增量数据亮眼。从三季度单季增量情况来看,六大行三季度单季信贷投放2.42万亿元。从前9个月信贷累计投放情况来看,六大行合计新增投放9.48万亿元,贷款存量余额9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6%。
其中,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新增信贷投放规模达2.2万亿元,建设银行新增规模2.1万亿元,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投放规模分别为1.69万亿元、6444亿元和6450亿元。
大行发挥“头雁”作用,前三季度,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地方中小银行贷款也实现加量投放。例如,兴业银行前三季度贷款规模4.8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057.48亿元,增长9.16%。厦门银行三季报称,通过营收结构优化助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截至9月末,该行实现个人贷款及垫款734.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5%。
银行三季报也显示,在强化支持实体力度的同时,多银行盈利能力也保持了稳健增长。六大行中,邮储银行净利润同比增幅保持两位数,其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738.49亿元,同比增长14.48%。工行净利润同比增长6.76%,建行净利润同比增加6.52%,中行净利润同比增长5.85%,农行净利润同比增长5.78%,交行净利润同比增长5.47%。
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净利润增速也较快。截至三季度末,浙商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9.07%,较前两个季度有明显提升。常熟农商银行、苏州农商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5.23%、20.65%。
稳增长 信贷投放有重点
信贷投放提速的同时,从贷款投向来看,基建、制造业、小微企业、绿色低碳等领域也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重中之重。
央行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6.08万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2.6个百分点。
“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主要源于今年以来制造业信贷投放持续高增。背后的原因在于,前期央行推出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以及金融管理层表态‘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更重要的是,一段时期以来,政策对制造业投资的支持力度较强。”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银行三季报也印证了上述趋势。截至三季度末,建行投向制造业的贷款余额2.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400亿元,增幅32%。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超过8100亿元,增幅37.5%,是同期增量的3.5倍。
另外,据上述央行报告,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比上年末高8.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1.39万亿元,同比增长21.6%,比各项贷款高10.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大行,普惠贷款增速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截至三季度末,工行普惠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超4100亿元,增幅37.6%。中行普惠金融贷款新增3087亿元,同比增速35.02%,客户数较年初新增10.59万户。邮储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5万亿元,在客户贷款总额中占比超过16%。
盈利稳健 四季度投放仍有支撑
业内人士认为,在狠抓政策落实、推动经济回稳向上的大环境下,保持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仍是巩固经济企稳的关键,因此四季度银行体系信贷投放仍将保持一定增速。
王青表示,整体上看,四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将保持同比多增势头,宽信用助力稳增长将持续到年底。
“预计四季度信贷投放仍将呈现总量平稳增长以及结构有所分化的特征。”澳门国际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任涛分析称,一些在三季度、四季度开工的基础设施领域重点项目预计后续建设力度仍会继续加大,并带来比较可观的持续性融资需求,同时,四季度为配合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应对冬季供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需求,能源保供与交通物流领域的潜在信贷需求亦会有所扩张。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也表示,商业银行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进一步稳定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